锚杆支护的介绍
锚杆支护是在边坡、岩土深基坑等地表工程及隧道、采场等地下硐室施工中采用的一种加固支护方式。用金属件、木件、聚合物件或其他材料制成杆柱,打入地表岩体或硐室周围岩体预先钻好的孔中,利用其头部、杆体的特殊构造和尾部托板(亦可不用),或依赖于黏结作用将围岩与稳定岩体结合在一起而产生悬吊效果、组合梁效果、补强效果,以达到支护的目的。具有成本低、支护效果好、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占用施工净空少等优点。
锚杆的力学作用主要有悬吊作用 、 组合梁作用 、 组合拱作用、减跨作用 、加固作用。
2理论分类编辑悬吊理论
1952~1962年路易斯 阿·帕内科(Louis A·Panek)等发表了悬吊理论,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固的岩层上。 对于回采巷道揭露的层状岩体,直接顶板均有弯曲下沉变形趋势,如果使用锚杆及时将其挤压,并悬吊在老顶上,直接顶板就不会与老顶离层乃至脱落。锚杆的悬吊作用主要取决于所悬吊的岩层的厚度,层数及岩层弯曲时相对的刚度与弹性模量,还受锚杆长度、密度及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提出的较早,满足其前提条件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即使巷道上部没有稳固的岩层,锚杆亦能发挥支护作用。例如,在全煤巷道中,锚杆就锚固在煤层中也能达到支护的目的,说明这一理论有局限性。
组合梁理论
组合梁理论认为巷道顶板中存在着若干分层的层状顶板,可看作是由巷道两帮作为支点的一种梁,这种岩梁支承其上部的岩层载荷。使用锚杆将各层“装订”成一个整体的组合梁,防止岩石沿层
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这
种较厚的组合梁比单纯的迭加梁,其弯曲应变和应力将大
大减小,挠度亦减小。而且各层间摩擦阻力愈大,整体强度愈大,
补强效果愈好。
但是,这种理论在处理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梁的连续
性问题和梁的抗弯强度问题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组合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是由兰氏(T A Lang)和彭德(Pender)通过光弹试验提出来的。组合拱原理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的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的压应力维体相互交错,这样使巷道周围的岩层形成一种连续的组合带(拱)。
这个组合拱可承受上部岩石的径向载荷,如同碹体起到岩层补强的作用,承载外围的压力。组合拱理论的不足是缺乏对被加固岩体本身力学行为的进一步探讨,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在分析过程中没深入探索围岩 —支护的相互作用。
水平应力理论
水平应力理论,论述了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锚杆支护所起的作用。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顶底板岩层发生剪切破坏,因而会出现错动与松动引起层间膨胀,造成围岩变形。锚杆所起的作用是约束其沿轴向岩层膨胀和垂直于轴向的岩层剪切错动,因此要求具备有强度大、刚度大、抗剪阻力大的高强锚杆支护系统。
3优越性编辑锚杆支护是通过围岩内部的锚杆改变围岩本身的力学状态,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岩石带,利用锚杆与围岩共同作用,达到维护巷道稳定的目的。它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支护方法,是矿山支护的重大变革。
锚杆不但支护效果好,且用料省、施工简单、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施工速度快。但是锚杆不能封闭围岩,防止围岩风化;不能防止各锚杆之间裂隙岩石的剥落。
4类型编辑锚杆有木锚杆、金属锚杆、水泥锚杆和树脂锚杆等类型。
(一)金属倒楔式锚杆
由杆体、固定楔、活动倒楔、垫板和螺帽组成。
(二)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
1.钢筋砂浆锚杆
2.钢丝绳砂浆锚杆
(三)树脂锚杆
(四)快硬水泥锚杆
(五)快硬膨胀水泥锚杆
(六)管缝式锚杆
5设计编辑(一)按加固拱原理确定锚杆参数
(二)按悬吊理论计算参数
(三)锚杆的布置
1.巷顶锚杆布置:锚杆按梅花型排列;中间排锚杆布置在巷顶中心线上,两边锚杆距巷顶轮廓线200~300㎜,锚杆间距一般为0.5~1.2m;锚杆角度:中间排锚杆与水平面角度成90°夹角,两边锚杆与水平面成70°夹角。中间排锚杆距碛头距不大于1.0m,两边锚杆距碛头距不大于2.0m。
2.巷帮锚杆布置:锚杆按“丁”字型排列;锚杆间距一般不大于1.2m。
锚杆的力学作用主要有悬吊作用 、 组合梁作用 、 组合拱作用、减跨作用 、加固作用。
2理论分类编辑悬吊理论
1952~1962年路易斯 阿·帕内科(Louis A·Panek)等发表了悬吊理论,悬吊理论认为锚杆支护的作用就是将巷道顶板较软弱岩层悬吊在上部稳固的岩层上。 对于回采巷道揭露的层状岩体,直接顶板均有弯曲下沉变形趋势,如果使用锚杆及时将其挤压,并悬吊在老顶上,直接顶板就不会与老顶离层乃至脱落。锚杆的悬吊作用主要取决于所悬吊的岩层的厚度,层数及岩层弯曲时相对的刚度与弹性模量,还受锚杆长度、密度及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提出的较早,满足其前提条件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即使巷道上部没有稳固的岩层,锚杆亦能发挥支护作用。例如,在全煤巷道中,锚杆就锚固在煤层中也能达到支护的目的,说明这一理论有局限性。
组合梁理论
组合梁理论认为巷道顶板中存在着若干分层的层状顶板,可看作是由巷道两帮作为支点的一种梁,这种岩梁支承其上部的岩层载荷。使用锚杆将各层“装订”成一个整体的组合梁,防止岩石沿层
面滑动,避免各岩层出现离层现象。在上覆岩层荷载作用下,这
种较厚的组合梁比单纯的迭加梁,其弯曲应变和应力将大
大减小,挠度亦减小。而且各层间摩擦阻力愈大,整体强度愈大,
补强效果愈好。
但是,这种理论在处理岩层沿巷道纵向有裂缝时梁的连续
性问题和梁的抗弯强度问题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组合拱理论
组合拱理论是由兰氏(T A Lang)和彭德(Pender)通过光弹试验提出来的。组合拱原理认为,在拱形巷道围岩的破裂区中,安装预应力锚杆时,在杆体两端将形成圆锥形分布的压应力,如果沿巷道周边布置的锚杆间距足够小,各个锚杆的压应力维体相互交错,这样使巷道周围的岩层形成一种连续的组合带(拱)。
这个组合拱可承受上部岩石的径向载荷,如同碹体起到岩层补强的作用,承载外围的压力。组合拱理论的不足是缺乏对被加固岩体本身力学行为的进一步探讨,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在分析过程中没深入探索围岩 —支护的相互作用。
水平应力理论
水平应力理论,论述了巷道围岩水平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锚杆支护所起的作用。在水平应力作用下,巷道顶底板岩层发生剪切破坏,因而会出现错动与松动引起层间膨胀,造成围岩变形。锚杆所起的作用是约束其沿轴向岩层膨胀和垂直于轴向的岩层剪切错动,因此要求具备有强度大、刚度大、抗剪阻力大的高强锚杆支护系统。
3优越性编辑锚杆支护是通过围岩内部的锚杆改变围岩本身的力学状态,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岩石带,利用锚杆与围岩共同作用,达到维护巷道稳定的目的。它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支护方法,是矿山支护的重大变革。
锚杆不但支护效果好,且用料省、施工简单、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施工速度快。但是锚杆不能封闭围岩,防止围岩风化;不能防止各锚杆之间裂隙岩石的剥落。
4类型编辑锚杆有木锚杆、金属锚杆、水泥锚杆和树脂锚杆等类型。
(一)金属倒楔式锚杆
由杆体、固定楔、活动倒楔、垫板和螺帽组成。
(二)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
1.钢筋砂浆锚杆
2.钢丝绳砂浆锚杆
(三)树脂锚杆
(四)快硬水泥锚杆
(五)快硬膨胀水泥锚杆
(六)管缝式锚杆
5设计编辑(一)按加固拱原理确定锚杆参数
(二)按悬吊理论计算参数
(三)锚杆的布置
1.巷顶锚杆布置:锚杆按梅花型排列;中间排锚杆布置在巷顶中心线上,两边锚杆距巷顶轮廓线200~300㎜,锚杆间距一般为0.5~1.2m;锚杆角度:中间排锚杆与水平面角度成90°夹角,两边锚杆与水平面成70°夹角。中间排锚杆距碛头距不大于1.0m,两边锚杆距碛头距不大于2.0m。
2.巷帮锚杆布置:锚杆按“丁”字型排列;锚杆间距一般不大于1.2m。
锚杆支护的介绍 0 本文被阅读 2004 次
上一条:如何正确使用装岩机? | 下一条:凿岩台车上拆卸分解液压元件的方法 |